深圳股票配资网_股票配资申请_炒股线上杠杆开户

股票配资找哪家好 湾区碳市场亟须创造“刚性需求”

发布日期:2025-01-27 01:13    点击次数:152

股票配资找哪家好 湾区碳市场亟须创造“刚性需求”

作者:孙明春 为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兼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委员会主席股票配资找哪家好

来源:信报财经新闻

2024年10月30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业,成为大湾区的第四家碳交易所和第二个国际碳交易所。此前,深圳、广州和香港已先后成立了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至此,大湾区4家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已涵盖国内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CCER),以及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碳减排(VER)等国际认证的碳信用产品;市场参与主体包括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等。香港和澳门的碳市场更是滙集了来自亚洲、南美及西非等地区的海内外供需主体。可见,大湾区具备了国际碳市场基本要素。

交易规模具增长空间

不过,这4个碳市场的交易规模还非常有限。深圳和广州的碳市场皆成立于2013年,累计交易量仅有3亿多吨,目前年度交易量大概在千万吨级别。香港碳市场(Core Climate)在2022年11月成立,当月的交易量在40万吨左右,之后再未公布相关数据。澳门交易所在成立当天交易了87万吨碳信用产品,由于面世时间较短,尚未发布更多交易讯息。大湾区4个碳交易所总和,保守估计,其年度交易量应在3000万吨以内,不足2023年欧盟碳市场总成交量(93亿吨)或中国年度碳排放总量(160亿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的0.3%。显然,大湾区碳市场的交易规模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众所周知,交易量的成长对于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交易量反映了一个市场的深度,决定了效率以及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交易量愈大,流动性愈充裕,其价格发现的功能就愈强,就会吸引更多潜在买家或卖家前来交易,从而推动交易量进一步提升,形成正循环。反过来说,如果交易量达不到一定水平,交易价格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就很难吸引更多交易主体加入,最终会陷入停滞。换句话说,成长往往面临「生存临界点」:如果交易量达不到这一水平,该市场将持续萎缩,难以为继。

对于那些主要交易自愿碳信用产品的交易所来说,由于买方和卖方往往是不同类型的主体,按照网络经济学的理论,此类交易所具有「双边网络平台」(two-sided network platforms)的特征。在这些交易所里,买方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自愿减排主体(包括企业、金融机构、个人)、或一些通过购买碳信用证书来弥补小部分碳排放权配额清缴需求的控排企业;卖方主要是林业、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领域、能够提供经国际认证的碳减排证书的项目主体。「双边网络平台」中存在「跨边网络效应」(cross-side network effect),平台上的买方愈多,对卖方的吸引力就愈大,反之亦然。基于这一特性,此类交易所不但面临「临界点效应」,而且于存在多个平台竞争的环境下,规模较大的交易所会不断吸纳规模较小的交易所内之买家与卖家,形成赢者通吃或寡头垄断的局面。

可要求企业强制减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38个国家级司法管辖区和24个州、地区或城市正在运行碳交易市场(例如中国内地有9个碳交易所、新加坡有两个碳交易所)。与澳门及香港的碳交易所类似,不少交易所都把自身定位为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碳交易所(如新加坡的空气碳交易所ACX),从而在相互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前述的赢者通吃或寡头垄断的特性,大湾区的碳交易所必须尽快打破交易量增长的瓶颈,尽早跨越交易量的「临界点」,以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从交易量增长的瓶颈来看,当前大湾区碳市场(尤其是香港与澳门)主要是缺乏有效需求。深圳和广州的碳市场主要交易地方政府发放的碳排放配额,当地控排企业为完成年度减排及配额清缴需要,不得不购买碳配额,因此这两个市场内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随着全国碳市场成立(2021年)及扩容(2025年),愈来愈多行业(如电力、水泥、钢铁等)的控排企业从地方碳市场转到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履约,这会缩小地方碳市场(包括深圳和广州)的覆盖范围,制约地方碳市场的成长。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并未要求本地企业强制减排,没有引入「碳排放权配额」制度,因此这两地的碳市场没有配额交易,仅交易自愿碳信用产品。这意味着香港与澳门的碳市场没有「刚性需求」,而是完全依赖于企业、金融机构或个人的自愿碳减排需求,其需求成长缺乏确定性和稳定性。

因温室气体排放具外部性(externality),排放主体并不承担排放的所有外部成本,减排主体也无法享受减排带来的全部外部收益,令减排缺乏足够激励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金融机构或个人进行自愿减排,其总量非常有限,难以形成持续、稳定和充足的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强制创造碳市场的「刚性需求」。也就是说,由政府界定「产权」(即碳排放权),通过发放碳排放权配额来约束排放主体的排放总量,允许排放主体之间通过碳市场来交易碳排放配额、相互调剂余缺,由此形成减排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只要政府将更多行业纳入强制碳配额管理体系、或者把配额发放总量收的更严更紧,碳市场的「刚性需求」就会更大,市场交易就会更加活跃。

港澳宜效仿星洲碳税制

按照上述逻辑,深圳和广州的碳市场可通过进一步扩大碳排放配额体系的覆盖范围(如纳入更多行业、降低控排企业的排放量纳入门槛等)、收紧碳配额发放总量、降低无偿发放配额的比例等方式来人为创造、增加碳市场的需求。香港和澳门则可向中国内地学习,逐步引入碳排放权配额管理制度,先在那些减排核证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如电力、航空、交通、垃圾处理、水处理等)试行,然后逐步拓展到其他行业,逐步创造和加大本地碳市场的「刚性需求」。

由于香港、澳门都是城市经济,相关控排行业的企业数量有限,推广碳配额制度有可能面临市场供需不够稳定、匹配效率较低的挑战,因此在引入碳配额制度时,可考虑直接将碳配额市场与自愿碳信用市场打通,允许碳排放配额与自愿碳信用具备一定的互换性。香港和澳门也可效仿新加坡实行碳税制度(新加坡于2019年1月开始实施),并允许企业通过购买国际碳信用来抵消一定比例(如5%)的应税排放量,从而为碳市场创造更多「刚性需求」。

除了引入碳排放权配额或碳税制度以外,香港与澳门政府也可呼吁甚至要求某些行业尽早实现碳中和。例如2024年10月21日,金管局公布「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要求所有银行致力于2030年或之前实现自身营运层面的净零排放。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在尽可能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将不得不通过购买碳信用来「中和」掉无法减排的碳排放量股票配资找哪家好,这将在2030年或之前创造更多对碳信用的「刚性需求」。香港和澳门特区的其他行业(如保险、证券、法律及其他专业服务领域)也可主动效仿此举。






Powered by 深圳股票配资网_股票配资申请_炒股线上杠杆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